講題:平凡人成就不平凡的歷史
講師:徐信得牧師
前言:
路得記一直是許多基督徒和猶太人很喜歡的故事。她是編列在一個充滿戰爭威脅和浩劫、手足之間欺騙背信、企圖滅絕種族的大屠殺和殘忍的報復、以及叛逆不忠的經卷內容當中(士師記、以斯拉、尼希米),但她卻聞不到一點戰爭的氣息,她敘述一個社區中的人彼此善待,互相關心照顧,甚至超越了人們通常應盡的本分,而能達成上帝更了不起的完整眷顧。
路得、拿娥美和波阿斯都是那個世代的普通老百姓,有的是當時社會的邊緣人,有的是社區中有名望地位的人,就跟我們的世代很相像。但是故事的發展卻讓路得和波阿斯結婚,她們的兒子後來成為大衛王的祖先,甚至是耶穌的祖先。我們今天要從路得記第四章一起來探討這個「平凡人成就不平凡的歷史」的要件。
1. 個人在道德上所做的抉擇超越了法律規定的最低限度要求
我們在前面曾提到路得大可以學娥珥巴,在她婆婆勸她回摩押時就回自己的娘家去,而不必死心塌地的跟隨拿娥美回伯利恆,沒有人會苛責她,這是當時的法律所保障她的。但她沒有這麼做。她反倒堅持要跟隨拿娥美回到猶大伯利恆,並且要侍奉照顧她。她在道德上所做的抉擇超越了法律規定的最低限度要求。所以她一回到伯利恆沒多久,社區裡的人大多聽到她的故事,對她已經有好的印象。後來她要求出去拾穗,而碰到波阿斯,故事的發展到她要求波阿斯按照法律的要求娶她為妻,好讓她可以繼續照顧婆婆,並且也可以為她死去的丈夫延續產業。以致於讓波阿斯讚美她「她從前對婆婆忠誠,她現在對已故丈夫的家族更忠誠。」同樣也是她在道德上所做的抉擇超越了法律規定的最低限度要求。
波阿斯在知道路得是拿娥美的媳婦以後,他知道自己不是最近的親屬,可以不必有法律責任去照顧這個家庭,但是他還是盡心地照顧她們,安排特別的情況讓路得拾穗有好的收穫、分享中餐、吩咐工人不可欺侮她,甚至最後想辦法使自己可以取代最近的親屬,而娶了路得。這也是表明了波阿斯個人在道德上所做的抉擇超越了法律規定的最低限度要求,因此他也贏得了城裏長老們和眾人對他的讚美。
路得和波阿斯所作的抉擇都是為了增進別人的福祉,從周遭別人的讚美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眾人的感受,她們這種寧願為別人多作一些的態度,長久累積下來,就會使平凡轉變成不平凡。在台灣,謝緯牧師也是這種典範。他很盡職的當牧師,同時也是醫生,在他忙於不同地方的醫院看診時,師母要他先休息一下再開車去看診,但他回答,若我早一點到達,病人就少一點痛苦,就這樣在中途出車禍過世。他關心台灣的肺結核病,也因此國內外奔走,呼召更多人來台灣一同關心。他的這種生命態度也影響很多人,獻身成為傳道人。
當中有一位受他影響而來台灣的護士,就是後來在台灣待了四十多年的瑪喜 樂 女士,早期在中部彰化二林地區開辦育幼院,關心照顧小兒麻痺患者,變賣自己在美國的家產,而投入台灣的工作,因著她的關心及教導,那些早期受照顧的小兒麻痺患者很多都成家立業,孩子也出生了,大家都跟著小孩稱呼她「阿媽」,在她生命的晚期,她的所作所為才漸為人知,也因此獲得政府從地方到中央大大小小的褒揚,也為上帝做了最美的見證。她們也都是關心別人的需要勝過自己的需要,這也成為她們的生命態度。
2. 平凡人信實的作為將會帶來不平凡的祝福
路得每日認真的外出拾穗,供給自己和婆婆的需要,甚至順從婆婆的計畫,冒險與波阿斯見面,盡自己該盡的本分。從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進入社區,到城裏的人都知道「妳是一個賢慧的女子」的稱讚,絕對不是白白得來的,她一定是在生活上活出相當的特色,才會得到大家的認同。
拿娥美的另一位近親,原本要為她們買回地,但在知道同時也要娶路得,並將那塊地保留在已故的人名下時,他就放棄了他的權利。原因是他認為就是他買了,他自己的孩子也不能繼承。而波阿斯就沒有考慮這麼多,他按照之前的許諾娶了路得,而得到所有人的祝福(Vs. 11-12)。而路得得到上主的賜福,她就懷了孕,生了一個兒子。在路得記裏有記載兩次上帝直接介入人間世事,(1)1:6「…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與他們。」(2)4:13「耶和華使她懷孕。」結束了她嫁給瑪倫那時期不孕的狀況。這兩件事都代表著上帝眷顧的事實。
因著他們各自忠誠、信實、正直的作為,得到上帝不平凡的祝福,他們終於有了兒子,而這兒子後來成為大衛的祖父,真的是非常的奇妙。這好像是人和上帝的合作,使這個故事變得完美。這個兒子也給拿娥美「帶來活力」,使她安享晚年。這個「帶來活力」的原文的動詞字面上可譯為「恢復」,正對應著拿娥美在1:21向婦女們說話時所用,以此表達耶和華帶給她空無一物地回到故鄉,喪失家中的男丁,也因此失去經濟生活的支柱和傳宗接代的指望。但這個孩子正恢復了她的指望。
但在現代的社會裡,也有不少人有忠誠、信實、正直的作為,但似乎得不到上帝不平凡的祝福,譬如很多人想要孩子,但卻無法懷孕,難道上帝沒祝福她們?或有的人的一生也過得相當悽慘?要怎麼解釋?有一個故事是這樣描述的:
有一對傳教士夫婦從瑞典來到非洲的心臟傳福音,無奈遭到當地居民的抵制和疾病的侵襲,妻子病死,留下出生僅十七天的女嬰。丈夫懷著對上帝的憤懣回國,從此遠離上帝,在酗酒中頹廢度日。直到幾十年後,被他遺棄的女兒回到身邊,向他講述了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那是在1921年。一對叫大衛·弗拉德和斯蔚夫婦(David and Svea Flood),帶著兩歲的兒子從瑞典來到比屬剛果的地方。他們遇見了來自北歐的亞埃瑞克森夫婦(Ericksons)。他們四人一同尋求神的旨意。他們感受到主要帶領他們從一個宣教中心出去,將福音傳至邊遠地區。他們來到一個名叫恩道樂拉(N'dolera)的村莊,可是遭到了酋長的拒絕,不准許他們進入他的領地,害怕他們的到來使人們遠離本地自己的神。兩對夫婦選擇在半里之外的山坡上蓋起了一間小茅屋。
他們為屬靈的突破而祈求,但是卻一無所獲。唯一與他們有接觸的是一個小男孩,他獲准一周兩次賣雞和雞蛋給他們。斯蔚·弗拉德(Svea Flood)心想,既然她只能和這一個非洲人交談,她就要把他領向基督。事實上,她真的成功了。但是除此之外,再沒有什麼令人鼓舞的事情了。
與此同時,因為受到瘧疾苦楚。亞埃瑞克森一家決定要回到宣教中心去。大衛和斯蔚則決定繼續留在恩道樂拉(N'dolera)附近。後來斯蔚發現她懷孕了。臨盆時村裡酋長的心軟了下來,允許一個接生婆來幫助她。一個小女孩出生了,他們為她命名為艾娜(Aina)。然而斯蔚因數度患瘧疾而身體虛弱,這次生產更使她耗盡了最後一點精力,成了她致命的一擊,她在嬰兒出生後只熬過了17天。
大衛的心裡起了驟變。他挖了一個粗糙的山洞,埋葬了他27歲的妻子,帶著他的孩子們回到山下的宣教中心。他一面把新生的嬰兒艾娜(Aina)交給亞埃瑞克森夫婦,一面吼叫著,「我現在就回瑞典去!我失去了妻子,我也明擺著照顧不了這個嬰兒。神毀了我的生活!」之後,他去了港口,不僅拒絕了神對他的呼召,也拒絕了神自己。八個月之內,亞埃瑞克森夫婦二人都因染上不知名的疾病而相繼離世,那個嬰孩則轉交到某個美國宣教士的家裡,他們把她的瑞典名字改成了「阿吉雅」(Aggie)。
最後,當她三歲時,他們把她帶到了美國,並開始其牧會工作。阿吉雅就是這樣在南達科塔長大的。後來她就讀於明尼阿波利斯的中北聖經學院,在那裡結識了青年男子杜威·赫斯特(Dewey Hurst),並與他結婚,也有了小孩。後來她的丈夫前往西雅圖地區、就任一所聖經學院的校長時,她發現那一帶有著極其濃厚的北歐傳統。有一天,一份瑞典的宗教雜誌出現在她的信箱裡。她既不知道是誰寄來的,也不認得裡面的任何一個字。在她不經意翻閱的時候,突然裡面的一幅照片令她瞠目驚舌:原始的背景、一個十字架、十字架上刻著一個名字——斯蔚·弗拉德。
阿吉雅跳上吉普車,飛快地奔向學院裡一位教員的家,她知道他能夠翻譯那篇文章。「它講什麼?」她急切地問道。教員概述著那個故事:很久以前,宣教士們來到恩道樂拉(N'dolera)……一個白人嬰兒的出生……年輕母親的去世 ……一個非洲小男孩被領向基督……以及所有的白人離開之後,男孩長大了,最後說服酋長允許他在村子裡建起了一座學校。文章講到他最後如何為基督贏得了他的所有學生,甚至連酋長也成了基督徒。今天,那個村子裡共有六百名基督徒……完全因著大衛和斯蔚的犧牲。
赫斯特夫婦結婚二十五週年紀念的時候,學院送給是一趟前往瑞典的休假。阿吉雅在那裡找到了已經風蠟殘年的親生父親大衛·弗拉德。老人又結婚了,又多了四個兒女,而且常常將生命揮霍在酒精裡。他剛剛經歷了一次中風,更糟的是,他在家裡立下一條規矩:「不許提神的名字,因為神奪走了我的一切。」與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會面之後,阿吉雅提出要見見父親的事,其他人都猶豫了:「你可以和他談談,」他們回答說,「雖然他現在病得很厲害,可是你要知道,每次一聽見神的名字,他就火冒三丈。」阿吉雅沒有知難而退,她走進骯髒的公寓,踏過滿地的酒瓶,來到正躺在亂七八糟的床上的73歲的老人的身邊:「爸爸?」她試著呼喚著。
他轉過臉,哭了起來。
「艾娜,」他說道,「我從來不想把你送掉。」
「沒什麼,爸爸。」她說,將他輕輕摟在懷裡,「神照顧我。」老人一下子倔強起來,他的眼淚也止住了:「神把我們都忘記了,都是因為他,我們今天才活成這個樣子。」他的臉再次轉向牆壁。
阿吉雅並不放棄,她撫摸著他的臉,繼續說,「我有一個小故事,一個真實的小故事,要說給你聽。你沒有白白去非洲,媽媽也沒有白白死在那裡。你們為神贏得的小男孩已經長大了,他為基督贏得了全村。今天,因著你們生命中對神有過的忠心,六百個非洲人在事奉主……」
「爸爸,耶穌愛你,他從來沒有恨過你。」
老人轉過神來,望著女兒的眼睛。他的身體開始放鬆下來,他開始講話。就在那個下午,他又回到他棄絕了好幾十年的神那裡。後來的幾天,父女一起享受著溫馨的美好時光。阿吉雅和丈夫很快就不得不回美國了。幾個星期之後,大衛·弗拉德也回到永久的家。
幾年後,赫斯特夫婦到倫敦出席一個大型的福音派聚會。會上一位來自扎伊爾(前比屬剛果)教會的代表,代表全國11萬受洗的信徒講話,介紹福音是怎樣傳遍整個國家的。過後,阿吉雅迫不及待地問他是否聽說過大衛和斯蔚·弗拉德。「是的,女士,」那人用法語回答,然後被翻譯成英語。「我是斯蔚·弗拉德帶領信主的。我是在你出生之前,為你父母送食物的男孩。直到今天,你母親的墓和對她的記憶仍是我們的驕傲。」他流著淚久久地擁抱她,然後繼續說, 「你一定要去非洲看看,因為你媽媽是我們歷史中最著名的人。」
阿吉雅·赫斯特和丈夫果然成行,他們受到村民們的熱情歡迎,她甚至見到許多年前她爸爸找來用掛藍將她背下山的老人。最引人注目的時刻是在牧師的引導下,她來到親生母親的十字架前,跪在土地上祈求與感恩。那天,牧師後來在教會裡讀約翰福音12章24節:「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3. 不要自貶身價,要活出上帝的形象 – 人不高但志氣高
人受上帝創造都有上帝的形象,本都平等,但以色列人因受選民觀念的影響,就認為高人一等,殊不知,上帝揀選以色列人,是要他們負更大的責任。人若自認為自己比別人高一等而驕傲自大,就容易陷入危機。保羅在林前1:27-29「上帝偏要揀選世上的人所認為愚拙的,來使聰明人羞愧,又揀選世上的人所認為軟弱的,來使堅強的人羞愧。他也揀選世上的人所輕視、厭惡、認為不足輕重的,來推翻一向被認為重要的,使人在上帝面前無可誇口。」在馬太福音第一章耶穌基督的家譜中,出現四個女子的名字,塔瑪、喇合、路得、烏利亞,她們在猶太人的觀點裡都不是最好的人選,但上帝卻都揀選了她們。而路得記則記載到路得和波阿斯所生的兒子俄備得是大衛的祖父。在人看是不好的出身,但上帝卻使她的後代顯要。
因此人不要自貶身價,雖然在人所主導的世界中,常刻意的將人分出階級,但在所謂高級人所活出的樣式,並非就是上帝所要我們活的樣式,反倒是很多人,他們都拋棄了階級觀念,進入社會的最底層,去服務那些最有需要的人。而那些人的作為,在台灣各處發出光芒,譬如基督教會和天主教會的宣教師們。她們沒有自貶身價,也不在乎別人看輕她們,但她們卻處處活出上帝的形象,平凡的人但卻帶給眾多人民福祉,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就如俗語所說「人不高但志氣高」。
「寧可缺手,但無缺憾」這本書的作者 牧師的生命見證,也是一個很感動人的故事,在眾人眼中他是個殘障者,可能一生都需要別人的隨時照顧,但他的父母和他都不這麼認為,他克服各種困難,其中最主要的是突破原來大家對殘障的觀念與作法,在他格外的努力下,終於成為殘奧乒乓球運動的冠軍。如今他的故事鼓舞了許多人。他是個平凡人,但在他的努力及信仰的扶持下,他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
結論:路得、拿娥美、波阿斯都是平常的人,但她們對上帝有信,也採取行動和運用上帝所給她們的智慧,去對他們所處的環境做出反應。同樣的,上帝也呼召我們信靠祂,並且採取實際的行動。
留言列表